文/崔桢桢 王诗雨
走进大学生创业中心二楼摄影组的办公室,推开门便会被那面墙所吸引。荣誉证书和摄影组的合影几乎占据了整个墙面。
2005年,摄影组18名同学的作品入选平遥国际摄影大展,付玲玲的组照《军训打靶》获得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,这些,是这个团队的荣誉。CUBA完结时的大合影、聚餐时的逗乐相片,这些,是这个团队的回忆。
从2002年成立至今,它已走过了九个年头。在这九年的时间里,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成员。但无论这些人走地再远,无论他们离开这个团队的时间有多长,他们都会经常回到摄影组来探望。因为,这里是他们的家。

“我们的核心就是陈老师!”
陈建平,摄影组的创始人之一。已经58岁的他俨然是个“老玩童”,喜欢玩音乐、玩体育,连摄影这个本职工作对于他来说都是拿来“玩儿”的。身为湖北省高校摄影学会理事的他,和摄影结缘却是完全出于偶然。
1974年,20多岁的陈建平看到了一幅庐山的照片,被深深吸引住的他用100元钱买了一个照相机,却又不知怎么使用,甚至都不会安装胶卷。于是,他到书店买了一本关于摄影的书,自学摄影。当时的他,只是将摄影当做一种爱好,并没有想过去从事这项工作。陈建平风趣地说:“也就是拍些自拍照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恋。”
真正接触摄影工作是在陈建平进入华师工作之后, “当时我是想去学一门技术,想学电工,但学校不同意,就让我去搞摄影。”这样的一个偶然,陈建平开始真正接触到摄影工作。
二十世纪初,摄影技术已日趋成熟,但在华师,只是存在着一个摄影协会。参加协会的成员并没有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。陈建平与另外两名老师看到了这个弊端,于是向学校申请成立摄影组。
陈建平谈及摄影组的成立时说:“当时这个想法把领导吓了一跳,因为要花经费买设备。所以成立摄影组,领导是下了很大决心的。”九年来,在宣传部的支持下,每年的设备都能得到更新。
陈建平还时常请组员吃饭,陈建平的家也成为组员聚餐的“据点”。08级组员张宜俊说道:“陈老师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饭,做的黄豆烧蹄髈很好吃。”
大到摄影,小到为人处事,陈建平都会对组里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悉心的照料。05级的组员孙莉娜亲切地称他为“陈爸爸”,在她看来,陈建平对于组员的关爱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。“他会把你叫到跟前来跟你说你的薄弱点在哪里。比如有段时间我拍人像出了问题,他就会告诉我,他观察地很细致。”不仅如此,陈建平在看了孙莉娜的求职简历之后,还给她指出了简历的不足,告诉她应该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加进,而这些都是孙莉娜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细节。
将组员叫到跟前来谈心,给组员鼓励和点拨,即使这样的谈话会持续很久,即使组员们都笑称“陈老师很能扯”,可摄影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明白,这是陈建平给予摄影组的爱。
“我们的核心就是陈老师。”陈建平作为这个团队的灵魂,将这个团队的组员视为孩子,培育他们长大。
“以摄影的名义在一起”
陈建平这样定义了他们的团队文化:责任意识、团队精神、谦虚好学、积极进取。这样的团队文化渗透在摄影组每一次的活动中,每年的团队采风,一年里的常规活动,这些都是是摄影组学生团队磨练精兵的时机。
在摄影组的办公室内,一张张活动后的合照占满了整面墙壁,“无论在哪里,我们都是一个团队,比赛还是新闻活动,我们都是以团队的名义出去。”进入摄影组已经一年有余的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