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述
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
12月30日,京城寒气逼人,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却温暖如春,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颁奖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委员刘延东作重要讲话并颁奖。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、党组副书记陈希主持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宣读颁奖决定。
一等奖获得者、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激动地说:“在伟大祖国日益富强的历程中,我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失却自己的责任,以国家民族复兴为要务,积极投身服务于国家需求,致力于传承文明,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”
潜心研究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
在认识世界、传承文明、创新理论、咨政育人、服务社会方面,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目前,高校在科研队伍、研究项目、科研成果等方面,均占全国的85%以上,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。
人文研究致力于民族复兴,学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,这样的意识正在不断强化。高校人文学者主持或参与了“清史工程”、“夏商周断代工程”、“儒藏工程”等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建设,推出了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、《故训汇纂》、《台湾文献汇刊》等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传世文献和学术精品。
在严绍璗看来,作为人文学者,就是要将个人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、民族富强结合起来。学术创新没有止境,理论探索需要勇气,从社会责任感出发进行不断的探索,这是当前摆在人文学者面前的紧迫任务。通过20年的潜心研究,严绍璗著成《日藏汉籍善本书录》。该书以最基本的文本事实,论证了中日之间两千余年的文化联系,显示了中国文化以“汉字”为基础,以“汉籍”为载体,对日本文化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价值。日本东方学会理事长、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评价说:“这本来应该是日本人做的事,现在由一位中国教授完成了。我为我们日本人感到遗憾,为严先生感到骄傲。”
一等奖获得者、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主编的《南京大屠杀史料集》,总计55卷、约3000万字,汇集了中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与证言。“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,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谎言。”张宪文说,“与社会科学相比,尽管人文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得不够明显,但就历史学科而言,在涉及国家关系、国际争端、民族问题等重大现实问题上,历史学研究在维护民族利益、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不可或缺,至关重要。”
“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。”张宪文把学术创新归纳为三点:即新观点、新史料、新方法。实证研究是史学的基础,因此史料收集至关重要。张宪文在组织团队进行《史料集》研究过程中,一直强调新史料的重要性,并要求新发掘的史料要在研究成果中占到70%以上。为此,他们搜集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国内外档案馆原始文件、当事人日记书信、战争损失调查、幸存者口述等大量第一手资料,仅其中的《遇难同胞名录》公布遇难同胞名单简历就达13000余份。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。正是由于坚持求真创新精神,强调研究方法的现代性、国际性和延续性,张宪文和他的团队才能够摆脱以往研究的局限和束缚,在研究观点上取得突破,产生新的学术观点。
咨政育人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
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,深入研究学科发展中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本届研究咨询报告类获奖成果创历届新高,共有37项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获奖,占获奖成果总数的5.7%,明显高于前两届2.46%和4.69%的比例。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咨询,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,取得显著成效。 |